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或制约。它们主要是:
1.社会生产力水平
社会生产力是开展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它的不断发展,就谈不上国际分工的必要和可能。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又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中国家大多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能力较落后,原先主要只能生产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分工中明显处于从属地位。反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科技水平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占据着国际分工体系的支配地位。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还导致国际分工日益多样化和细分化,例如出现了“三来一补”、“合作经营”、车间内部工种、工序、工艺的细化的国际分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决定着国际分工中的产品构成。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从最初的以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战后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再演进到当今技术贸易有了迅速发展和无形贸易已占相当份额。因此,一国要提高自身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首先要立足于本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进步。
2.国际生产关系的性质
这是指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各国在世界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它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际分工具有互助互利的基本特点,而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则必然存在剥削、掠夺和不平等交换。从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来看,依然存在着多种生产关系(包括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当今国际分工体系的主要方面仍属于资本主义性质。但同时要看到,以发展民族经济为旨的南方(发展中国家)经济与北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分工,以及南南之间的国际分工,从国际生产关系的角度而言,都已具有新的内涵和特点,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3.上层建筑
政府、军队和各种组织机构等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于上层建筑的力量。其对国际分工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达国家至今对各种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如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拥有很大的控制权或影响力。例如,美国在世界银行所掌握的投票权足以否定一切重要的借贷项目,并且一直控制着该组织的行政管理权(历任行长均为美国人)。这样,发达国家有时利用这类经济组织来影响一些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如项目贷款只用于初级产品部门,易于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畸型经济结构;有时采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来削弱和打击贸易对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试图人为地改变后者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时则干脆运用封锁、禁运、制裁或断绝经济贸易关系等手段来对付某个国家,妄图强行割断该国的国际经济联系,从外部环境方面延缓其经济发展。
4.自然因素
这主要是指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如气候、土地、矿藏等。它是进行经济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因而国际分工活动也离不开它。尽管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自然因素的作用相对下降,但它仍然对国际分工具有重要影响。赞比亚被誉为“铜矿之国”,有的东南亚国家有“橡胶之国”的美称,大多是由资源、气候等自然条件带来的。最典型的要数一些中东石油输出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等)。它们原来并无成熟的工业体系和农业生产,仅仅凭借地下蕴藏的石油资源,不仅成为高收入发展中国家(沙特因而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常任董事国),而且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拥有颇令人瞩目的影响,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即为一例。同样,日本这个资源相当贫乏的经济大国,必然比别的国家更加依赖国外市场,从而尤为注重国际分工的意义和作用。可见,自然因素对国际分工影响和制约非但不能忽视,有时甚至对某些国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5.跨国公司
从战后的情况看,新的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的出现,深刻影响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物质生产状况,促进新的生产部门和新产品不断涌现,因而它仍是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力影响着国际分工。而跨国公司以新的经济组织形式直接对国际分工发生重大作用,完全是战后新出现的重要因素。跨国公司资产雄厚,规模巨大,控制着国际市场上的不少重要行业。它们的子公司遍及世界各地,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有利条件分工合作生产,然后集中装配或实行专业化分工,并同许多国家的有关厂商保持较固定的供求关系。简言之,分布全球的子公司完全是跨国公司这个总工厂的生产车间甚至生产小组。这无疑是促使传统国际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动的直接原因之一。
上述因素决定或影响着现行国际分工体系的种种特点,以及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中国家只有发挥或解决上述因素的优势方面或不利条件,才可能扭转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并改变不合理的现行国际分工格局。